2012年或將成船舶行業復興元年
2012-04-12 08:39:55 來源:中國經濟和信息化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在內外不利局面下,船舶行業優勝劣汰的大洗牌已經開始。但是這種大洗牌對中國船舶行業長遠來看,利大于弊。
造船強國韓國、日本在早些時候也經歷過和中國一樣的市場萎靡,而如今看來,那時候市場上進行的并購重組、優勝劣汰其實從根本上推動了韓日船舶行業的升級換代。
這種資源的優化配置可讓分散的船舶企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進行戰略上的聯盟,優勢互補,形成一致對外的競爭機制,提高船舶企業的國際話語權。通過優勝劣汰,日本最終形成了四大造船廠,而韓國的六七十家船廠最終重組為四大船廠。而這種升級過后的大型船企在世界范圍內的競爭中是很有優勢的。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整個生物界存在的基本法則,船舶市場也不例外。中國船舶行業大洗牌浪潮在所難免。
政策力推
在船舶行業低迷的時候,國家出臺《規劃》以求在“十二五”期間,將中國船舶行業變大為強。
其實,就中國船舶行業而言,國有大型船舶企業和民營中小型船舶企業生存的方式并不相同。國營船廠依托于政府的大型項目、資源支持以及采購計劃,生存環境較為樂觀,基本上處于一種良好的發展態勢之中。
民營中小船企沒有國企船廠那么多的國家訂單,在這種情況下,民企更多面對的是國際市場訂單。在全球船舶市場低迷的情況下,盡管訂單總量偏少,但是并不是國際訂單完全消失,其數量還是比較可觀的。
現在大部分國際訂單非常要求民企的技術實力以及融資實力。民營中小企業一方面技術往往難以達到世界先進要求,另一方面融資渠道以及抗風險能力較少、較弱。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國家大型銀行紛紛采取謹慎投資的態勢,對于民營中小船企的貸款力度也大為減少。
此次工業和信息化部出臺的《規劃》提出了很多助推船(船型 船廠 買賣)舶業發展的想法和舉措。例如培養50個以上滿足最新國際規范要求、引領國際市場需求的知名品牌產品;進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將環渤海灣、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造船基地打造成為世界級造船基地,產業集中度明顯提升,前10家造船企業造船完工量占全國總量的70%以上,進入世界造船前十強企業達到5家以上;培育5~6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海工裝備總承包商和一批專業化分包商等等。“中國的造船業不僅僅是市場化的簡單節點,它更是中國重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位業內人士說。
對于國家來講,央企、南北兩大集團(中船、中船重工)、中海油等下邊的一些造船企業、海工企業受到的政策利好會更直接一些,民營企業受到的惠及可能不會那么立竿見影。